打造

武汉翻译公司

知名品牌—武汉九重歌翻译,我们要做的是翻译行业中的引领者。
武汉翻译公司LOGO
今天是    
联系我们
 联 系 人:田经理
 联系电话:027-87889259 87163773
 24小时客服热线:+86 18607109938
QQ在线客服:415449929
 传  真:027-87163773
 E-Mail :gause@163.com
翻译语种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俄语翻译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荷兰语翻译
意大利语 泰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首页 > 翻译文化 > 正文
 
 
 

文化差异和成语翻译

  摘 要: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作为语言精华的成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因此英汉成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成语形成的影响, 并详细说明了英汉成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成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23634 (2004) 0220131205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

  YIN Zhou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 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in 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Idioms,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deposit rich historical and national culture which brings about great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of idio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upon their languag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 After that, the article makes a detailed illustration on some commonly used ways of handl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of idioms.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of idioms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认为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即生态文化(Ecology ) ,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 社会文化( social culture) , 语言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 以及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 1 ]。由此不难看出,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化包含语言, 又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言可以保存、交流和反映文化。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各不相同, 存在差异。这就给跨文化语言交流带来了障碍, 从而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有些困难甚至是难以逾越的。这一点在英汉成语的互译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成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并且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由于中英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两种语言中的成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就迥然不同。如果理解或使用不当, 则会在交流中引起误解, 甚至导致交流失败。这就要求人们, 特别是翻译工作者, 必须对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充分地了解和掌握, 并将它们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笔者将重点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两种成语所形成的影响, 并讨论一些英汉成语互译中常用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文中所讨论的成语是广义上的成语, 即汉语成语既包括四字词组, 也包括以三字词组居多的口头熟语, 还包括来自民间以短句居多的谚语、俗语; 英语成语则主要包括俗语、谚语和俚语。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2 ]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 它们也有相似之处。  

  如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等。  

  但是, 各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扎根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不同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其语言必定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汉英成语中也有所体现。  

  1. 地理环境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面如土色”“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水。构成英国领土主体的不列颠岛面积共229 800 平方公里, 占英国总面积的94% , 岛上任何一地距海边都不超过120 公里[ 3 ]。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使得water, sea 和fish 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  

  2. 历史背景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在世界史上, 英法两国曾经发生过长达百年的英法战争。此外,为了争夺海上霸权, 英国还和荷兰发生过战争。因此, 总的来说, 英国人对法国人和荷兰人一般没什么好印象, 反映到语言上, 就有许多包含Dutch 和French 的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如do a Dutch act (逃走; 自杀), in Dutch with somebody (得罪某人) , take a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 excuse my French (对不起,我讲了粗话)。  

  另外, 某些英语成语还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莎士比亚和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如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 at one fell swoop (一下子、刹那之间, 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 

  汉语成语也是一样。许多汉语成语都来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民间传说, 有的本身就包含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如“三顾茅庐”“亡羊补牢”“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3. 风俗习惯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 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和颜色上。  

  (1) 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 常常令人感到恐怖。早在公元700 年左右, 在被誉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Song of Beowulf 中, 就有关于Beowulf 与恶龙大战三天三夜, 最后杀死恶龙的故事。因此, 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 通常代表邪恶, a dragon 常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 还有许多动物的形象都有差异。如猫头鹰在中国人眼中是倒霉、厄运的预兆,  

  人们常用“夜猫子进宅”来形容厄运就要来临。但在西方国家, 猫头鹰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因此有成语as wise as anowl (非常聪明) 一说。  

  (2) 与颜色有关的成语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里, 颜色除了其基本意义外, 都能使人们产生许多相应的联想。这些联想意义大都与人们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些颜色的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还是存在许多差异。  

  红色在中国历史上被崇尚的朝代最多, 时间最长。人们常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春节时家家都要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红袍, 头上盖红盖头, 新郎戴大红花。因此, 包含“红”字的词语一般都表示兴旺、发达、圆满、受欢迎等意义[ 4 ] , 如“开门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在英语里, 除了极少数的成语如red letter day (喜庆日子) , to rolla red carpet for somebody (隆重欢迎某人) 之外, red 一般不具备这些含义。相反, 它往往与“流血、暴力、危险、警告”或某些不好的事联系起来。如red tape (官僚作风, 繁文缛节, 主要因律师和政府官员用红绸带捆扎官方文件而得名) , a red rag to a bull (激起暴怒的缘由,来源于古罗马角斗士经常用一红布将牛激怒)。可能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 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 kes) 在翻译《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巨著时, 才将其篇名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5 ]。  

  此外, 黑、白、黄、绿、蓝等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联想意义大都也有出入。例如, 黄色在西方国家传统上象征胆怯。因此英语中便有如下的习语: to show a yellow streak (表现胆怯, 懦弱) , turn yellow (害怕, 胆怯起来)。但在汉文化中, 黄色一般代表万世不变的土地之色, 也是帝王之色。它常给人辉煌、肃穆、崇高之感。因此汉语中有如下成语: 黄道吉日、黄袍加身[ 5 ]。  

  4. 宗教信仰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 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 中国人还敬奉天神, 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 不望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成语, 并成功进行英汉成语的互译, 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成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 虽然传统上翻译活动一直被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 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 但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 一大批学者却开始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内引起了一场变革, 即翻译研究领域内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一些翻译理论家, 如兰博(Lambert) 和雷恩(Robyns) 认为: 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 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 6 ]。  

  但是,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成语更是因其独有的特点让译者备感艰辛。在成语到底该如何翻译的问题上,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方法, 如异化归化之辩、直译意译之争。现在, 除了一些常见的成语已有了定译, 许多成语特别是一些生动、鲜明、形象的成语的翻译还未能达到形神俱似的境地, 因此还存在很多争议。  

  笔者认为, 既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 那么, 成语翻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因此, 成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 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 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还是翻译, 那么, 首先的目的, 就在于博览外国的作品, 不但移情, 也要益智, 至少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 这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 它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为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具体到某个成语的翻译上, 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 不能直译的就意译, 或努力寻求这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但一定要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比较实用的成语翻译方法可以归结为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等值互借法和意译法等几种。下面对这几种方法一一加以解释说明。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 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 7 ]。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 纸老虎(paper tiger) ,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armed to the teeth曾被译为“全副武装”, 但这种译法却失去了原文的形象性。因此, 人们后来倾向于将它译为“武装到牙齿”。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 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 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 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比如说, 若译者不了解rat 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卑鄙、肮脏而rabbit 象征胆小, 想当然地把“胆小如鼠”直译为as timid as a rat, 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  

  2. 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采用直译加解释法。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这类成语一般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或特殊的喻义。例如Don Juan 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Byron)  

  一经典作品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勇敢、风流又充满好奇心的骑士。现在, 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 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如果改为意译, 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因此, 这类成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法, 分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直译以保留原成语的文化色彩, 使读者见到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 后一部分加以解释, 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潜在意义。一般说来, 包含特定的历史背景, 特别是出自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带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成语可采取这种译法。  

  3. 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情色彩[ 8 ]。有些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无论是在内容, 还是在形式或感情色彩上都比较相近, 这时候, 成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 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 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 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 turn a deafear to (充耳不闻) ,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 一定要注意成语的翻译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带有浓厚民族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成语要尽量避免相互套用, 以免使原成语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异国风味,  

  从而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如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源于《圣经》, 富于西方色彩, 就不宜用来翻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 trice)。 

  4. 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 就得用意译法, 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如a skeletonin the cupboard (家丑) , cold comfort (徒增悲痛的安慰, 语出英国诗人Michael Drayton 的诗句“None else there is gives comfort to my grief”)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 , 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  

  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 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  

  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 and see,“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 snap and snarlat a kind hearted man. 

  总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成语, 将其翻译得较为准确绝非易事。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到底该选用哪种翻译方法,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变化。如“朝秦暮楚”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直译加解释法译为to serve ( the state of) Qin in the morning and ( the state of ) Chu in the evening——be quick to switch sides. 但它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爱情或友谊方面易变时, 用意译法直接译为be fickle 或者inconsistent 则比较合适[ 9 ]。  

  三、结束语  

  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英汉成语也不是不可译的。虽然成语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成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 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两种文化的意蕴, 发现异同, 并找出适当的翻译方法, 它们不但可译, 而且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友情链接 :QQ:415449929
关于九重歌翻译——翻译招聘——翻译加盟——联系我们——翻译语种——翻译领域
Copyright 武汉九重歌传媒有限公司旗下武汉九重歌翻译公司 鄂ICP备05011581号
公司地址:武汉市光谷大道62号光谷总部国际9栋18楼
Tel:027-87889259 Fax:027-87163773 邮编:430074 E-mail:gause@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