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武汉翻译公司

知名品牌—武汉九重歌翻译,我们要做的是翻译行业中的引领者。
武汉翻译公司LOGO
今天是    
联系我们
 联 系 人:田经理
 联系电话:027-87889259 87163773
 24小时客服热线:+86 18607109938
QQ在线客服:415449929
 传  真:027-87163773
 E-Mail :gause@163.com
翻译语种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俄语翻译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荷兰语翻译
意大利语 泰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首页 > 翻译文化 > 正文
 
 
 

新中国科学翻译事业六十年发展简述(节选)

翻译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由于语言描述特点、翻译内容、翻译技巧与理论、翻译人才要求等诸因素的不同,历史上我国翻译活动曾可分成三大部分,即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进入近现代,由于宗教翻译活动的衰微,逐渐形成了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并肩前行的态势。“科学翻译”是指含哲学、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及除宗教、文学艺术以外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的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翻译活动经过了“特殊发展期”(1949~1966,也可算入1967~1976),迎来了全面发展期(1977至今)。新中国的科学翻译事业在以下诸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学翻译机构;科学翻译工作者;科学翻译成果;科学翻译产业;科学翻译研究与理论;科学翻译教育。本文便从这六个方面依次展开介绍。

一、科学翻译机构

科学翻译出版是科学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连系着科学翻译工作者、科学翻译成果,还反映了科学翻译研究与教育的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 。迄今的一些著作在介绍新中国的科学翻译机构时,仅仅介绍一些科学翻译出版机构,这是很不够的。

1、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

1.1党与政府的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

——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 1949年6月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 1949101成立。

——出版总署翻译局 新中国之初成立。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 1953129成立,系由中央俄文翻译局与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而成。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1963年9月成立,其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79925成立,前身为197335创立的“联合国资料小组”。

1.2翻译社团组织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1982年6月成立。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1986924在京成立。

——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

2、科学翻译出版机构

科学翻译出版机构是组织翻译出版科学译著与资料的主要机构,下面择要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机构。

2.1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即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对外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这是国内一家庞大的对外出版联合体,集团有十余家出版社、多家杂志社及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现每年以十余种文字翻译出版三千余种图书,发行至180余国家和地区,书刊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海外有十余个分支机构。

2.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73年5月成立,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时名为“联合国资料小组”,承担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1976年扩建为“北京对外翻译处”,1979年再度发展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3商务印书馆 1897年创办,1902年成立编译所,解放前曾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书籍,如《汉译世界名著》(230种)、《大学丛书》(128种)等。1958年,中共中央确定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任务是“以翻译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为主,并出版中外文的语文辞书”。据不完全统计,1958~1976年,该馆出版译著五百余种。1976~2004年,仅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有10辑400种,分为哲、史、政、地、经与语言学6类,几乎收录了世界上从古希腊至当代有影响的重要学派的代表作,为中国学术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4中国科学出版集团 1954年8月成立,原名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成立科学出版社为核心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以科学、技术、医学与教育为主要出版领域。迄2000年,仅科学出版社出书便达22000余种,科技类著作占全国同类著作的12.5%。现每年出书六千余种,期刊190种,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至2003年底,该集团出版科学图书品种已居全国第一位,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出版科学书籍的出版社中,至2001年已居第一位。(25)

2.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年6月成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国家级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了5000余种图书,其中包含了一批外国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译著。例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系列、《当代经济学教科书译丛》、《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等。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译著数量不算很多,但它们组织全国科技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编译专著,这些专著往往是各学科前沿最先进的著作,且翻译质量精准,因此,二社出版的译著对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3、其他科学翻译机构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科学翻译公司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并且迅速形成了新兴的翻译产业,从翻译活动规模与成果来说,这是完全可以与出版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相媲美的又一大类翻译机构,本文将专节介绍。此外,各大企业大工程的资料翻译室、各部门的外事办公室,也都可划在翻译机构之列。例如,根据中国译协统计,2005年,仅工作在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7987人(《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第636页),这二万余人的科学翻译成果之大,也是可以想像的。

二、科学翻译工作者与科学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翻译活动早已突破口译主要在外交领域笔译主要为翻译科学著作的范畴,目前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科学翻译工作者的活跃身影。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拟将科学翻译工作者划分为以下几类:外交领域、经济与国防建设领域、科研与教育领域、科学情报研究领域、科学翻译研究与教学人员、翻译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科学书刊译审人员等。

关于科学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大翻译家郭沫若早在1923年著文中已经指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外语知识、科学专业知识、汉语“自由操纵的能力”以及责任心。郭老的观点多数人应该是认同的。新中国前30年专门培养的翻译人才是不多的。旧中国翻译职业不受社会尊重是不争的事实,除了这一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应该也是一个原因。前30年科学翻译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解放前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西方与前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他们一般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许多人因科教需要,也参与了科学翻译工作;二是解放前在上海、北平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其中一些人既有科学背景,外语又很好;三是解放初一批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但一般并非专门培养的翻译人才;四是解放前与解放初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虽非专门培养的科学翻译人员,但在前30年中,他们在我国外交、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第一类是兼职科学翻译工作者,而第二、第四两类比第三类人员,能更快地发展成为科学翻译家。

改革开放后,一些高校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外语人才,目前翻译专业已正式纳入本科与硕博教育体系,衷心期待我国现有数万名专职科学翻译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并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科学翻译人才——科学翻译家。

笔者认为,科学翻译家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长期专业从事科学翻译工作;二是具备副译审或相当级别以上的科学翻译人员。近些年来,中国译协相继表彰的上千名70岁以上的“资深翻译家”,他们都是我国最为优秀的翻译家,其中许多人就是最为优秀的科学翻译家。在中年科学翻译工作者中,有的也已经具备了上述科学翻译家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因此,我国可称得上翻译家的人数是巨大的,本文不可能一一予以介绍。

三、科学翻译成果

在迄今的一些翻译史著作中,谈及我国解放后在科学翻译方面的成果时,只是介绍公开出版的科学翻译著作,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的数以百计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及苏联援助的156项大型建设工程,改革开放后迅速涌现的三千余个翻译服务公司与许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重大建设项目,他们每一类的科学翻译成果,在字数上几乎都可与公开出版的科学译著相比拟。例如,仅广东省科技情报所一家,其翻译部自1975年成立以来,除完成数千次口译任务外,累计笔译科技情报资料就达到数亿字,因此,数百个科技情报所室,其科学翻译成果总量决不可低估。1954年10月至1959年初,苏联在援建过程中向我国提供的资料有:1100套工业企业及其他建设项目的设计资料、3500套各类机械设备的制造图纸、950套技术资料与2950个专题的各种技术说明书。可以设想,除了繁忙的口译任务外,1950—1960年十年中,为156个援建项目所完成的全部俄文资料翻译量多么巨大。翻译服务公司承担着大量的翻译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那些引进先进技术的大中型企业,每天每时也都在生产大量翻译产品,例如,仅上海宝钢一期工程的翻译资料重量达三百吨,译成有4亿汉字;又如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期工程资料重一百多吨,译成汉字约为2.5—2.75亿字。上面所述各类科学翻译产品虽然数量十分巨大,但一般均不公开出版,因此难以统计。因此,本文只能介绍解放六十年来公开出版的科学翻译著作,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译著、哲学社会科学(除文艺类)译著与汉译外著作。

1、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译著

关于新中国60年科学译著的出版情况,比较准确也比较省力的办法是查阅《全国总书目》与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目录。前者依年公布每年出版的图书目录,国家图书馆是我国的版本图书馆,其馆藏书目基本上也能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图书出版情况。

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一万六千种,年均约九百五十种。(64)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具体年份分布如下:

年份 1966--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总计

种数 7 25 33 55 112 150 193 191 766

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按原著国别分布如下:(66)

国别 苏 美 英 日 德 法 其他国家 总计

种数 1944 3308 1094 1865 459 168 1830 10668

其中,1980~1987年,平均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200种。若依此估推,1988~2008年的20年中,出版约为24000件。综上所述,新中国六十年出版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估计总和为51000种。

2、哲学社科类(不含宗教、文艺类)译著

根据国家版本图书馆《全国总书目》统计,1949~1990年全国出版哲学社科类译著情况大致如下。1949~1955年全国共出版2796种哲学社科类译著(其中1955年一年就出版了985种),分类情形为:马列305种、哲学141种、政法589种、经济942种、文教486种、史地333种。1956~1966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437种译著,分类情形为:哲学129种、经济132种、社会主义流派49种、政法39种、历史88种。此外,这一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共20辑,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哲学社科类译著,但数量甚少。

1967~1977年,哲学社科译著出版量剧减,据不完全统计,约在250种左右。其中包括商务出版社牵头翻译出版了两套书,一套是国别史计171种(含非洲55种、亚洲44种、欧洲32种、美洲与澳洲40种),一套是国别地理计72种(含非21种、亚5种、欧15种、美7种、澳2种)(注:原文如此)。

1978~1990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出现了空前大发展的状态。据版本图书馆书目的不完全统计,12年中,社会科学译著多达7480种。按国别计:美国2581种、苏联1528种、日本1769种、英国924种、德国351种、法国364种。这一时期,年均623种。如果假设1991年至2008年平均也是这个数字,那么这17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译著大约会接近一万二千种。(68)综上所述,根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2008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译著大约在二万三千种。

综合上述二节统计,60年来,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翻译书籍应不少于74000种,年均超过1200种。笔者曾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37年出版的哲学社科类译书约为11000种,年均不足300种。可见新中国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3、中国科学著作的外译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政府重视中国科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工作。改革开放前,从事外文书刊翻译出版的主要是外文出版社与新世界出版社两家。1949年10月至1965年,共计用43种外文翻译出版二千余种科学著作,内容遍涉政治、经济、史地、文化、教育、外交、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

改革开放后,为了进一步走向世界,政府大力促进了外文书刊的翻译出版工作,并对十余家出版外文书刊的出版社进行了分工:外文出版社仍主要出版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学术理论著作及中国基本情况介绍等;新世界出版社专门出版中国学者、专家的学术著作、系列丛书和参考工具书;华语教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供国外人士学习汉语用的各种教材与有声读物;新星出版社出版中国基本国策、基本情况及人民生活的图书;朝华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北京周报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分别出版具有不同特色的系列或专题图书与画册等。

影响较大的外文期刊有《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中国画报》与《中国报道》等,平均每期发行64万册,年发行量达一千余万册。科技期刊用外文出版的已发展到七十余种。此外。从1979年至1991年,我国已有二百多家出版社积极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家出版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一千多项合作出版协议。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下属出版社翻译出版中文图书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大,现简介其1952~1986年出版图书的情形。1952~1966年,以22种外文翻译出版图书4099种,年均341种。各年种数如下: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种数 26 50 76 129 191 182 384 399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种数 388 202 155 388 644 491 394

1967~1976年出版外文图书4028种,年均达400种,文革期间出版的外文图书未减反增,其主要原因应是出版外文毛泽东著作增多了。1977~1989年,外文局下属出版社共出版外文图书7958种(其中1983年出版数未知),年均达663种,比文革前有了明显提高,反映了中译外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1985~1989年五年中每年出版量更超过了1000种。综上所述,1952~1989年,仅外文出版发行局所属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图书就超过了16000种。(71)若按1985~1989年的年均1000种估计,那么,1990~2008年出版种数还会增加20000种。也就是说,仅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所属出版社,在新中国六十年间翻译出版的外文图书估计应有36000种左右。

四、科学翻译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内许多部门特别是大型涉外企业与公司有许多资料需要翻译(包括外译中、中译外),本单位翻译人员太少,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翻译人员。同时,海外许多大的跨国企业与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分支企业与公司,这些分支企业与公司同样存在大量的翻译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门新的行业应运而生,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营利性的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实质化的到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与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等,中国的翻译市场更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2008年8月4日,外文局副局长黄文义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的讲话中称,目前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3.5万人。3.5万人中则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各类翻译服务单位中从事专职或兼职的翻译工作。2003年翻译市场的产值为110亿,2005年200亿,2007年已发展到300亿。据此,有人认为翻译服务正在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

据中国译协的不完全统计,迄2006年,我国已正式注册从事翻译服务的公司超过3000家。其中部分公司系原属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翻译机构改制而成立。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关于中国四大城市翻译公司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仅北京市翻译公司就超过了400家。上海的注册翻译公司同样有400多家。而据2009年江苏省译协第5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报道的资料称,南京市注册的翻译服务机构也有162家。一些大的翻译服务机构拥有的专兼职翻译人员少则上百人,多的则在千人之上。翻译的语种往往多达数十种,翻译服务遍涉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经、贸、法、石、汽、食、纺、医药、金融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我国的翻译服务机构主要从事科学翻译服务,文学翻译的服务量比例是很小的。

随着翻译服务业的迅速增长,为了保证翻译服务的规范化与翻译质量的标准化,2003年11月27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发布了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GB/T19363,1—2003)。2005年6月2日,批准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国家标准;2005年7月8日,又通过了该标准的英文版审查,10月8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以“GB/T19682,2005”发布;2006年9月30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委会批准发布《翻译服务规范第二部分:口译》(GB/T19363,2—2006)的国家标准;2007年又发布了这一标准的英文版。

根据《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2003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推出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专业翻业人员的质量,提高了翻译服务企业的信誉。

2002年中国译协增设翻译服务委员会后,各地方译协也先后设立了翻译服务委员会。2004年,中国译协适应形势在第5届全国理事会修订了章程,增加了中国译协积极指导管理翻译行业的使命。从此,我国数千家翻译服务公司的翻译服务经营有了正规的管理与指导机构。

2007年,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组织实施“全国翻译产业能力调查报告”,研究新的经济格局与经济态势下翻译服务的基本走向和发展前景。(8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许多翻译企业已经拥有成百上千的专兼职优秀科学翻译人员与数量众多的国内外固定大客户,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各领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并以良好的服务质量取得了信誉。一些企业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实现了现代化与国际化。例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在上百名翻译人员中拥有国家级“资深翻译家”光荣称号的就有数十名,由于公司对每一次翻译服务项目都进行认真的历史记录与评价评级,从而在国内外拥有了上百个大的客户,如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政府许多重要部门,国内外著名银行与金融机构,国内外著名超强企业等。

综上所述,翻译产业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并迅速发展。为我国科、经、商、贸、工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些大型优秀翻译公司并已走向港、澳、台地区、日本与东南亚各国市场。但不能不看到还存在下列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形成不久的产业,在翻译质量、企业服务与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尚待迅速加强;翻译产值的不小份额为外资翻译公司所获,主要原因是不少国内翻译公司规模不大,缺乏竞争力;翻译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翻译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中青年翻译人员也亟需在翻译实践中认真提高水平;翻译市场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合格的特别是高层次的科学翻译人才。因此,我国科学翻译教育与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高兴的获悉,中译协正在或计划对翻译从业人员和翻译服务企业准入,翻译人才教育培训等相关管理政策和标准进行调研和论证;成立翻译评估委员会,汇同国家相关部门,对翻译产品的质量、翻译人才教育培训、翻译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评估;努力整合全国翻译资源,促进翻译产业的规模发展。这些措施均为我国翻译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笔者借用2006年5月29日《中国翻译产业上海宣言》的一段话,作为本节的结语:“翻译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翻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翻译产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坚持专业化、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造就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应精诚团结,共同努力。


 
友情链接 :QQ:415449929
关于九重歌翻译——翻译招聘——翻译加盟——联系我们——翻译语种——翻译领域
Copyright 武汉九重歌传媒有限公司旗下武汉九重歌翻译公司 鄂ICP备05011581号
公司地址:武汉市光谷大道62号光谷总部国际9栋18楼
Tel:027-87889259 Fax:027-87163773 邮编:430074 E-mail:gause@163.com 网站地图